时间:2019-05-18 来源: 人气:
明仁宗和明宣宗励精图治,使明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
【谶曰】
枝发厥荣,为国之栋。
曜曜熙熙,康乐利众。
【颂曰】
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
宇内同歌贤母德,真有三代之遗风。
【金圣叹批注】
此象主宣宗时张太后用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风三代,此一治也。时人称士奇为西杨,溥为南杨,荣为东杨。
【图片释义】
图中有三棵杨树,指代明朝的三位“杨姓”之人: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棵树生长势头较旺,喻指三人在朝中位高权重,是“栋梁之才”,为社稷百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诗词释义】
这一象预言的是明朝的三位朝臣,即杨荣、杨士奇、杨溥,一心辅佐君王,使明朝处于建国以来的全盛时期。
“枝发厥荣,为国之栋”借繁盛的树木比喻三位朝臣乃国家栋梁之才。有的学者分析说,“阙”字指宫门,而这里的“厥”字右边少了一笔,象征着宫门大开,暗指明朝仁宗和宣宗在位时期,在三位杨姓人物的努力下,朝廷大开言路。而“曝嗥熙熙,康乐利众”则指的是明朝也因此而实现天下大治,百姓生活安乐。
颂辞中的前两旬点明了三杨的事迹,其中,“一枝向北”指的是曾经追随朱棣向北挺进,征发蒙古族的杨荣;“一枝东”暗指杨士奇,因为他号称“东里”;“南枝”则说的是杨溥,他是三人中最晚进入内阁的,在当时被称为。南杨”。
“字内同歌贤母德”,。贤母”指的是张太后,她是明仁宗的皇后,是仁宗、宣宗、英宗的三朝国母,被誉为“女中尧舜”。“真有三代之遗风”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此赞颂明朝“仁宣之治”的盛世图景;二是喻指张太后勤俭持家,勉励宣宗、英宗励精图治。
【易经中的此象】
这一象对应((易经》中的升卦,上卦为坤卦,代表大地,下卦为巽卦,代表树木,整个卦象就表达出了大地上长满了树木,时刻向上生长,显示出从弱到强、从小到大,郁郁葱葱的繁荣之象。卦辞是“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表示圆融亨通,这个时候有利干拜见居于高位的王侯,而不必有所担忧。占到这一卦,出征攻打南方会很吉利。“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彖辞认为升卦的首个爻位为阴爻,从下方顺势变化,逐渐上升,这也就是升卦的基本形式。升卦的上方是代表柔顺的坤卦,而下方是代表谦逊的巽卦,并且九二爻位于下卦的中间位置,六五爻位于上卦的中间位置。显现出了对内能谦虚谨慎,对外能柔顺相处,君主和臣民之间互相谦让,各自保持着中正之道,整个国家也因此和谐统一。卦辞中说到的“用见大人,勿恤”意思是即将有值得庆贺的事情发生。。南征吉”则表示此时出兵征伐敌人,必然会获得胜利。“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顺德,积小以高太。”升卦的上卦坤土,下卦巽木,显示出树木栽培在大地上的情形。君子如果可以从中悟出真知,就能遵守法度,秉持道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是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样便可以达至高尚的品性。这一卦预示了明宣宗能任用贤臣良将,使国家逐渐走入繁荣,后来宣宗去世,英宗即位,在张太后的主政下,国家依然延续了宣宗时期的清平之策,国力继续上升。
“初六:允升,大吉。”是说快速地向前发展,必然会大吉大利。“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向前发展可以获得吉祥,是因为能与心志相互契合。这一爻预言了在朱棣去世之后,明朝结束了常年作战的局面,终于回复到太平之象,君臣之间也能相安无事,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殷实。
“九二:孚乃利用榆,无咎。”是说在春天祭祀的时候,用俘虏的身体来祭拜神灵和祖先,则会没有灾祸。“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九二爻说的是敬畏鬼神的忠告,能做到这些,便会喜事连连。这一爻预言了在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的辅佐下,明宣宗励精图治,推行了不少有利于发展国力的政策,逐步显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盛世之景。
“九三:升虚邑。”意思是登上矗立在高山之巅的城楼。“象曰:升虚邑,无所疑。”登上城楼会看得更远,心中也会变得明了而没有困惑。这一爻预示了明宣宗即位之后在杨荣的支持下很快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政局稳定,心中自然无惑。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是说周朝的天子前往岐山祭祀神灵,占到了这一爻会获得吉祥,而没有灾祸。“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周朝的天子在祭祀的时候占I-到这一爻,之所以没有灾祸,是因为他所做的都是顺应天道的事情。这一爻预示了宣宗能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能梳理好各位大臣之间的关系,对于祖先的法度也能以礼遵循,成就了一番作为。
“六五:贞吉,升阶。”意思是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吉祥的,所做的事情也会向前推进。“象:贞吉,升阶,大得志也。”坚守正义必然会获得吉祥,而他的事业也会因此而得到发展,这也表明了他的志向得以伸张,理想也能实现。这一爻预示了明宣宗去世后,将自己的权力传位给了英宗,因为英宗此时年纪尚小,便托付给张太后辅佐朝政。张太后能继续重用杨士奇、杨溥、杨荣诸位大臣,使得朝政继续清明,而国家也保持了富强。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这一爻表现出彻夜无眠,整晚都在辛勤地工作,这样会获得吉祥的结果。“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上六爻说的是彻夜无眠,因为上六爻位于升卦的首位,高高在上的态势,时刻有面临困窘的可能,但是能安于值守,勤勉应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消灾解祸。这一爻预示着以张太后为首、“三杨”为辅的明朝,对各种问题都能及时应对,为英宗亲政时期国力达到全盛打下稳固的基础。#p#副标题#e#
【本象背后的历史】
明成祖朱橡的长子为朱高炽,早在朱元璋在位时,他曾奉皇上之命与秦王、晋王、周王的三位世子分头检阅卫士,最后一个回来向朱元璋复命的是朱高炽。朱元璋问他回来晚的原因,他说:“早晨的天气太冷了,我让士兵们吃完饭,等身子暖和了再检阅,所以就回来晚了。”
后来,四位世子又分头阅看群臣们的奏章。朱高炽在向朱元璋汇报时,丝毫没有提到其中出现的文字上的错误,只是将其中关系到军民利益的事情讲得格外详细。朱元璋大为不解,还以为他没有看出奏章中出现的文字谬误,结果朱高炽回答说:“我看奏章的时候一点都不敢疏忽粗心,这些谬误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如果孙儿没完没了地讲这些小毛病,就一定会浪费您很多宝贵的时间。”
朱元璋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尧在位时发生了水灾,汤在位时发生了旱灾,那老百姓依靠什么来生存呢?”朱高炽回答:“依靠的是能体恤他们的君王,这样的君王是真正的圣人。”经过几次这样的考察,朱元璋对这个孙子大加赞赏,认为他有君王的风范。
正如朱元璋赞赏朱高炽一样,朱棣也十分喜爱朱瞻基(朱高炽的长子)这个孙子。早在朱瞻基刚刚满月的时候,朱棣就称赞说:“这个孙儿长得英气逼人!”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以后,朱棣经常在朱高炽面前夸赞他:“你这个儿子将来肯定能成为太平天子!”
当时,朱高炽和朱高煦正在为争夺皇权而明争暗斗。就在朱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文渊阁学士解缙认为:“皇长子以仁孝著称,将来一定天下归心。”见朱棣没有说话,解缙叩头劝说道:“还有一个很好的圣孙!”这句话可说到朱棣心里去了。于是,他立朱高炽为储君。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即位,即历史上的明仁宗,但执政时间很短,一年后就去世了。其后,朱瞻基即位,即历史上的明宣宗。明仁宗和明宣宗是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是靠武力夺取天下,而明仁宗和明宣宗则不一样,他们与民休养,其仁政措施更突出一些。当时,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明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其为“仁宣之治”。
说到“仁宣之治”,不得不提这一时期的三位功臣:杨荣、杨士奇、杨溥,也就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杨”。对此,明人焦嬷((玉堂丛语》卷七中说:“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日三杨。”
“三杨”之中,“西杨”指的是杨士奇。杨士奇以“学行”见长,这与他年幼时家境贫寒、勤奋好学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凭着出众的才学,杨士奇才一步步走入政坛。他的政治生涯辉煌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当时经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出于维护政局稳定的目的,命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人内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永乐二年,杨士奇被选拔为辅助皇太子的官僚,自此便与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结下了师友之缘。朱高炽即位以后,杨士奇就被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杨士奇与仁宗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朱高炽曾给他一颗银印,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几个大字。拥有此印,杨士奇向皇上密奏关于皇亲贵族的一些违法行为,这对整治吏治、维护国家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当时李庆曾向皇上建议,要将多余的军马下拨给地方官吏。对此,杨士奇极力反对,他向仁宗上疏。但仁宗出于保护杨士奇的目的,故意没有批准他的建议,而在陕西按察使陈智上奏时,驳回了李庆的建议。君臣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对杨士奇来说,这和谐的君臣关系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并没有借此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是向仁宗提出了不少有利于社稷百姓的政策。仁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很多文武官员不理政事,整日歌舞升平。见此情景,杨士奇劝谏仁宗居安思危,多多体恤百姓。应该说,朱高炽成为开明的君主,与杨士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后来,朱高炽去世,杨士奇理所当然地成为首席顾命大臣。在辅佐明宣宗时期,杨士奇十分注重政治的清明。他积极纠察贪官污吏,并向宣宗举荐人才。杨士奇以身作则,为文武群臣做出表率。在杨士奇等人的努力下,明朝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
“三杨”中的“东杨”指的是杨荣。杨荣是三人当中最有智谋的一个人。《明史》中记载他“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杨荣对明朝最大的贡献表现在处理边防事务上。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蒙古三部处于分裂仇杀之中,没有归顺明朝。杨荣前后五次跟随朱棣镇压蒙古的叛乱。在整个过程中,杨荣处事机智灵敏,常能提出过人的见解,深得朱棣的赏识。
据史料记载,在镇压蒙古会师途中,朱棣病逝。当时随行的很多官员不知所措。杨荣临危不乱,认为此地离京城尚远,为了防止军心涣散,决定秘不发丧。于是,他 l们将朱棣的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子上。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继续前行。进膳的时间到了,他们向往常一样照顾朱棣的一日三餐。杨荣抢先回到京城,将实情禀告给太子,以早日商量出应对的计策。结果,朱高炽顺利登基,朝野上下没有出现一点动乱。杨荣也因贡献突出被封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后来,朱高炽去世,朱瞻基即位,汉王朱高煦趁机发动叛乱。在杨荣的支持下,年轻的宣宗皇帝御驾亲征,一举击败朱高煦,战乱很快得到平定。杨荣在辅佐君王期间,主张实行仁政。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为皇帝赢得了民心。
“三杨”中的“南杨”指的是杨溥。杨溥是三个人当中处事风格最有特色的一位。—二一据史料记载,杨溥早年在仕途上极为不顺,屡屡遭受挫折。所以,他在行事上十分谨慎。就是这种小心谨慎的举止,使他每次都能临危不乱,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 杨溥在为官上严于律己,为朝廷百官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当宣宗急于改变吏治的时 候,杨士奇这样的果敢决策的人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当社会政治崇尚简约守成的时候,杨溥这样的人物就能派上大用场,并且对维护国家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三杨”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一心辅佐君王,为明朝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人之中,杨荣才识较高,但生活作风比较奢侈,经常接受边疆将官的贿赂。宣宗知道以后,就询问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回答说:“杨荣精通边防事务,是难得的人才,不要因为一点小的过错就怪罪于他。”宣宗一听这话,马上笑了:“难得你为他说好话,他总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杨士奇却请求宣宗像对待自己一样宽厚地对待杨荣。后来,此事被杨荣听说了,他倍感惭愧,自此以后便与杨士奇建立起了非常融洽的关系。
1435年,宣宗去世,朱祁镇即位,即历史上的明英宗。英宗尚且年幼,群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她遵循祖制没有答应。张太后早在是太子妃时,就以贤德闻名。她勤俭治家,不允许娘家人干预朝中大事,还震慑宦官王振,使其不敢专权。她教导英宗继续实行祖父和父亲在位时的政策。她肯定和欣赏“三杨”的治事风格,决定重用他们辅佐幼主。
一次,张太后召英宗到便殿,又召来“三杨”,以及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淡。她恳切地对五个人说:“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寥寥数语,张太后将这五位老臣视为政治的核心。到张太后晚期,明朝国力达到全盛。
2019-07-01 5922人关注
2019-07-01 5151人关注
2019-07-01 8956人关注
2019-06-29 6577人关注
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五十一象 女性价值高度提升,这一象对应临卦,池泽之水灌溉地面万物,使得万物生生不息。这一点与“坤顺而感”相应,在未来的世界中,女性的价值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2019-06-29 43873人关注
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五十象 资源争夺战,这一象对应的是复卦,阐释的是恢复的原则。危机到了一定程度时,定会转危为安。预言者借此卦来说明人类争夺资源的战争愈演愈烈,但到一定程度时,战争就会结束。...
2019-06-27 6561人关注
2019-06-27 4400人关注
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四十八象 风调雨顺五十年,这一象对应的是同人卦,外卦为乾为天,内卦为离为火。前者刚强,后者热情。二者方向和目标一致,同心同德,携手前进。...
2019-06-24 15048人关注
2019-07-01 5921人关注
2019-07-01 5149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