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18 来源: 人气:
朱棣举兵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史称这次事件为“靖难之役”。
【谶曰】
草头火脚,宫阙灰飞。
家中有鸟,郊外有尼。
【颂曰】
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
【金圣叹批注】
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
【图片释义】
图中有一座城楼,大门紧闭,楼顶有火焰,好像是城内起火。图中隐含的意思是,明朝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南京,建文帝兵败之后逃跑。在逃跑之前,一把火烧了宫殿。
【诗词释义】
这一象预言的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当上明朝皇帝。“草头火脚”是一个字谜,“草头”是说该字上面有一个“艹”,“火脚”是说字的下边是“火”,“灬”代表的就是火。因此“草头火脚”喻指“燕”字。
“宫阙灰飞”,“宫阙”指宫殿,而“灰飞”一词是从“灰飞烟灭”中来的。“灰飞烟灭”最早出自《圆觉经》:“譬如钻火;两木相固,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可见,这个词描述的是大火燃烧时的情景。因此这句话暗喻“宫殿起火”。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是建文帝的亲叔叔。他发动“靖难之役”,其实是一家人打一家人,这与“家中有鸟”吻合。朱棣攻破南京以后,建文帝化作僧人仓皇出逃,便是“郊外有尼”。
“羽满高飞日”是说燕王朱棣羽翼丰满,企图高飞登上帝位。在攻破南京的过程中,李景隆起到了关键作用。“争妍有李花”中的“李花”指的就是李景隆。“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预言的是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化作僧人云游四海。
【易经中的此象】
这一象对应((易经》中的恒卦,上卦为震,代表雷电,下卦为巽,代表大风,风雷激荡,大地显现出一片新意。震卦代表阳性的事物,巽卦代表阴性的事物,阳卦位于阴卦之上,像是君主驾驭群臣,统御万民,君子应当坚守这种永远不变的伦理纲常。所以卦名为“恒”。“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卦代表着永恒长久之意。上卦震卦代表性格刚强的雷,下卦巽卦代表生性温柔的风,两者相互作用就显示出恒卦的本义。能谦虚谨慎,并且敢作敢当,这就是恒卦的品性。爻位之间刚柔呼应是恒卦的结构。
卦辞中的“恒亨无咎,利贞”表现了君子能秉持正道,很长时间也不放弃。卦辞中的“利有攸往”意思是事物发展到尽头又会沿原路返回,循环不已,表现了宇宙万物恒久不变的运行法则。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也都遵从于这种法则,所以能长时间地保持光辉的形象;春夏秋冬四季能遵循此道,则能变化不息,使得国家获益;君主能谨守正行,则可以教化万民,改善社会风气。总之,理解了恒卦的道理,就可以洞察万物运行的本质。“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象辞认为恒卦的上震下巽的形式显现出了风雷叱咤、万物更新的景象,理解了其中包含的深意,就可以长久不变地立于正道。
这一卦预示了朱元璋诛杀众臣之后,将自己的子孙封为各地的王侯,由此为后世带来了各种隐患。其中最大的隐患便是驻扎在北方的朱棣。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纹,朱允妓性格懦弱,听信权臣采取削藩的政策,使得作为朱元璋儿子的朱棣心生不满,从而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夺取了皇位,改都城为北京,从此才使得明朝的天下稳定下来,获得长久的发展。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意思是长久地挖掘,必然会导致凶险。占h到这一爻,不会有什么好处。“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之所以长久挖掘会导致祸害,是因为越深的地方越容易塌陷。这一爻预示了朱元璋采取残暴的手段剿灭异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对于贪官污吏绳之以酷刑,连他最信任、同生死共患难的忠臣良将,也是一个都不放过,使得朝中几近空虚,这样极端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大灾祸。
“九二:悔亡。”这是说现在还没有悔恨。“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象辞认为九二爻之所以可以没有悔恨,是因为此时还能保守中庸之道。这一爻暗示了朱元璋为了巩固权位,将自己的儿子分别派往各地为王,他认为这是保民之策,起初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也没有什么担心。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这是说不能长久地坚持正道,必然会遭受羞辱,处境会很艰难。“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不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德性,说明性格反复无常,很难被他人信任,自然不会受到大家的包容。这是说朱元璋去世后,由于太子早逝,就将自己的权力传给了孙子朱允炊。朱允炊没有坚持朱元璋定制的藩王定边的国策,开始削藩,终至祸患发生。
“九四:田无禽。”这是说出外打猎却一无所获。“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象辞认为长久处于自己不适合的位置,怎么会有所收获呢?这一爻暗示了朱允炊的削藩策略没有得到各地藩王的同意,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做事情毫无主见的君主,只会听从于大臣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必然会劳而无获。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意思是能坚持一贯的操守,如果是妇人则会吉利,如果是男子则会招致凶险。“象曰:妇人贞吉,从一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妇人占卜到这一卦会吉祥,因为妇人本应该坚守自己的节操,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呼应,而男子如果被妇人制约则会无所作为。这一爻预言了朱允炊优柔寡断的妇人性格,使他无法展露手脚,发挥不出应有的帝王之势,处处受制于权臣,皇帝的位子迟早会被做事机警、性格豪爽的朱棣所取代。
“上六:振恒,凶。”这是说不断变动会使人无法忍受,从而凶险连连。“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作为君主不能安守法度,而是政令无常,必然会无所收获。这一爻预示了擅自改变朱元璋订立的礼法,使得朱允炊自食苦果,朱棣夺取皇位的行动最终获得了胜利,而削藩的政策也由此告终。#p#副标题#e#
【本象背后的历史】
朱元璋即位后大量诛杀功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此举是在为未来的皇位继任者“拔刺”,即铲除统治的障碍。应该说,朱元璋是一个行事过于极端的人,他将手中的权力也极端化了。即便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功臣,在朱元璋眼里也只是外姓人,不是自家人,这就决定了他们都是皇位的威胁。
朱元璋的儿时伙伴汤和看到朱元璋疑忌功臣,于是借故告老还乡,而且绝II不谈国事,最后也算是有了一个寿终正寝的结局。据史料记载,除了汤和之外,还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沐英五个人保住了名声,死后享受到了“封王封爵”的待遇。而其他人都惨死在朱元璋手中。
除了大肆诛杀功臣以外,朱元璋还大量分封诸王。朱元璋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亲王。受封的诸王在自己的地盘建立王府,俨然成了一个个小王国。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卫国”和“安民”的保障。事实上,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再明显不过,他要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让大明朝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然而,朱元璋一味地诛杀外姓人,壮大自家势力,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所谓的“自家人”内部却发生了一场大的变乱。
朱元璋在位时期,曾立朱标为太子,但朱标后来病逝。而在朱元璋的二十四个儿子中,他最喜欢的莫过于朱棣了。在他大量诛杀功臣以后,所有边境上的事情都交给儿子去办。而这其中最机智、作战最勇敢的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常常在众人面前说朱棣和他最相像,对朱棣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当时太子朱标已经有了五个儿子,长子早年天折而亡,而次子朱允炊则已经长大成人。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炊为皇太孙。
朱元璋即便这样做了,但从心理上还是不大喜欢朱允炊。这是因为朱允炊性格过于柔弱,朱元璋担心他将来不能担当重任。但在当时朝臣刘三吾的一再请求下,才立朱允炊为储君。后来,朱元璋去世,朱允妓即位,即历史上的建文帝。而此时,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势力越来越庞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兵马强盛在诸王之首,再加上他驻守的燕京是元朝的遗都,所以更加野心勃勃。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这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建文帝的面前。其实,早在朱元璋大量封王的时候,一位名叫叶伯臣的人就曾指出:藩王势力太大,多年之后尾大不掉,那时再实行削藩政策会酿成战乱。但朱元璋不听劝告,还将叶伯臣置于死地。
建文帝虽然性格上有些柔弱,但还是能洞察出一些问题的。在他还是太孙的时候,就曾针对朱元璋封王的事件有过疑问:“各位皇叔拥兵自固,如果有什么变端,怎样才能对付?”而登上皇位的建文帝自然还对这个问题有所担忧。这个时候,户部侍郎卓敬递上一封密奏:“燕王机智过人,很像先帝。现在镇抚燕京,势力强大,一旦有什么变化,会很难控制,所以应该将他封到南昌。”建文帝对此观点虽然认同,但却天真地认为“燕王与朕是骨肉至亲,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卓敬当即跪下提醒:“陛下难道没听说过隋朝父子之间谋逆的事情吗?更何况叔侄之间啊!”建文帝连忙摇头摆手:“你不要再说了!让朕仔细想想。”没想到这话很快传了出去,一时间流言四起,都说建文帝有削藩之意。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燕王的耳朵里,他表面上装病,私底下却与心腹密谋对策。当时有一位僧人与朱棣来往密切,他名为道衍,本名姚广孝,自称曾跟随异人学道,能预测未来。早在朱元璋大量封王的时候,就为皇子们选了很多名僧作为师傅。道衍就是被派往燕王府的朱棣的师傅。道衍一见到朱棣,就说他有天子之相,将来能做天子。听了这话,朱棣心中自然十分欢喜,此后就真把他当成自己的师傅了,凡事都与其商议。
对建文帝削藩这事,燕王心里自然是很不舒服的。当年朱元璋立朱允蚊为储君,他就很不服气。现在既然建文帝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他,他自然不会干坐着。再加上道衍做出的“他将来能做天子”的预测,他就更加坐不住了。
朱棣和道衍密谋的结果是:要夺位,先要壮大实力。道衍的建议是大造兵器。为了防止消息泄露出去,朱棣派人在燕王府的后花园挖下密道,修建密室。为了以防万一,朱棣还在外面养了很多鸡、鸭、鹅。这些家禽不停的叫声,掩盖了密室里面打造兵器的声音。朱棣等人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消息还是走漏出去了。外面不断放出传言,说燕壬朱棣在日夜打造兵器,已经准备好谋反了。
建文帝的做法是,以探视得了疯病的燕王为由,派张爵、谢贵二人去燕王府,设法捉拿燕王。但没想到曾经深得燕王信任的张信却将消息透露给了燕王。于是,朱棣见机行事斩杀了张爵、谢贵等人,并以斩杀奸臣为由,举兵向南方进攻。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靖难之役”。
朱元璋在位时期,为了防止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利。燕王朱棣就将朱元璋的这项规定搬了出来,认为朝中的齐泰、黄子澄(建文帝的亲信大臣)为奸臣,必须将其诛杀,并认为自己此次出兵有“靖难”(扫平奸臣,平定战乱)之意。就这样,燕王朱棣为自己篡夺皇位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燕王起兵以后,建文帝全力应对。然而,由于朱元璋曾经大肆诛杀功臣,朝中竟无可用之将才。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启用了年老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十三万士兵对抗燕王。年近古稀的耿炳文自然不是来势汹汹的燕王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
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同燕王的军队继续作战。而李景隆是一个纨绔子弟,几个回合之后,李景隆也成了败军之将。他仓皇逃至德州,看到主帅逃跑,士兵们自然也无心应战。然而,就在燕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燕王朱棣却犯了轻敌的错误。双方在东昌激战后,燕军大败,朱棣的亲信将领张玉丧命,他自己也处在四面包围之中。后来在将领朱能的殊死搏斗下才突围出来。
正在朱棣绝望之际,南京城里对建文帝不满的太监却送来了重要的情报。情报中称,南京城现在空虚易取。于是,朱棣迅速发兵,直逼南京。结果,在建文帝毫无警戒的情况下,朱棣大胜。而在这关键时刻,曾经的抗燕大将军李景隆却打开了城门,迎接朱棣进城。就这样,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燕王进城之后,宫中起了一场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 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在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他扮成僧人逃出宫去,从此云游天下。到底建文帝后来有着怎样的命运,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很多人都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据史料记载,当时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城,战败的建文帝企图自尽,但被少监王钺拦了下来。据说朱元璋临死之前,曾经留下一个箱子,交给掌宫太监,并留下遗嘱:将来子孙遇上大难的时候,就打开箱子,里面有应对之策。建文帝立刻派人打 覃开箱子,里面有应文、应能、应贤三张度牒,还有准备好的袈裟、僧帽、僧鞋、剃刀、白银十锭,以及一张朱红色的纸,只见纸上写着:“应文从鬼门逃出去,其他的墓人从水关逃出,傍晚的时候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建文帝叹息一声:“天意如此,就这么办吧!”
2019-07-01 5922人关注
2019-07-01 5151人关注
2019-07-01 8956人关注
2019-06-29 6577人关注
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五十一象 女性价值高度提升,这一象对应临卦,池泽之水灌溉地面万物,使得万物生生不息。这一点与“坤顺而感”相应,在未来的世界中,女性的价值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2019-06-29 43873人关注
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五十象 资源争夺战,这一象对应的是复卦,阐释的是恢复的原则。危机到了一定程度时,定会转危为安。预言者借此卦来说明人类争夺资源的战争愈演愈烈,但到一定程度时,战争就会结束。...
2019-06-27 6561人关注
2019-06-27 4400人关注
袁天罡推背图全文详解 第四十八象 风调雨顺五十年,这一象对应的是同人卦,外卦为乾为天,内卦为离为火。前者刚强,后者热情。二者方向和目标一致,同心同德,携手前进。...
2019-06-24 15048人关注
2019-07-01 5921人关注
2019-07-01 5149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