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4-07 来源: 人气:
从现今出土的甲骨卜辞以及鼎器铭文上看,“受命于天”的刻辞不止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段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中国古代先人的头脑里扎根了。
先秦诸子天命观:
中国哲学向来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知天命”与“受天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先桊诺子都很重视“命”。
中国先哲言命之论,初盛于先秦。“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庄子言安命顺命,老子言复命,苟子言制命,《易传》、《中庸》、《礼运》、《乐记》言至命、俊命、本命、降命。”先泰诸子之说,各不相同,以下仅以孔子和孟子为例作说明。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孔子,就是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他早年奔走列国,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所用,这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的力摄是如此厉害,而这时,他已年至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的最好说明。而在“知命”的同时,他还敬畏命,正如他所言一“畏天命”。有意味的是,除了自己“知命”、丧天命外,他和他的弟子还不遗余力地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的资格。
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在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是,没有人叫他千,而他竟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前者是说,不管命短命长,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匁待天命,这躭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是说,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者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可见,孟子也认为天命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天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先秦诸子对于天命有不同态度:“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庄子言安命顺命,老子言复命,荀子言制命”这不仅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思想主张,同时也帮助后人窥见古代哲学思想不同派别的分野。
2013-04-07 1060人关注
2013-04-07 435人关注
2017-03-22 408人关注
2017-03-22 265人关注